本文转载自微言环保微信公众号。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宣教中心”)近日在京举办“荣誉激励推动公民低碳行为研究”开题会。宣教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出席会议,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国企和互联网企业的多位专家参会交流。
公民低碳行为荣誉激励机制研究项目是宣教中心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发起,目标是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探讨公民对低碳减排的贡献,以及对公民低碳行为有助推力的激励机制和手段。
田成川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消费端的低碳减排意识将推动生产端的低碳减排行为。从个人减碳行为来讲,需要通过社会荣誉激励,助推内生动力,促进个体消费行为改变。宣教中心已经通过“捐步减碳”等项目进行了相应领域的有益探索。
张洁清主任在发言中指出,个人消费行为对未来实现碳中和具有关键作用。常用来推动个人践行低碳的方式包括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但都存在一定局限。调查显示,绿色低碳意识逐年提升,但实际行动变化不大。经济利益能够对一部分群体发挥激励作用,但仅靠财政资金无法实现可持续。为了探索推动个人践行低碳的更多方式,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与宣教中心合作,研究基于荣誉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发内驱力促进低碳行动,营造崇尚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
在主旨发言环节,商道纵横零碳倡议项目首席顾问曹原作了题为“构建荣誉激励体系,推动低碳行为规模化”的报告;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作了题为“整合企业力量,推动低碳消费与创新”的报告。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主持了圆桌讨论。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宣传处副处长崔新军、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绿色低碳发展部主任金颖、国网新能源碳中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函韵、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原、滴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萌、腾讯碳中和实验室高级项目总监蒋文彬、蚂蚁森林可持续绿色公益部总监王小颖分别从城市、行业和平台出发,分享了公民低碳减排方面的探索经验和遇到的实际困难,探讨了经济激励与荣誉激励的实施成效,提出了荣誉激励的情绪价值、边际效应、成本投入、标准差异等有启发性的意见建议。
田成川主任在总结时提出,公民低碳行为的激励方式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质激励,第二个层面是荣誉激励,第三个层面自我激励,自发践行低碳生活。要做好公民低碳行为激励,需要综合多种机制、多种方法、多种目标,建设立体多元的激励体系。接下来宣教中心将联合相关各方,研究探索公民低碳生活的激励方式,寓教育于传播,深化公众低碳生活认知,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