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能源评论》,经授权转载,作者为NRDC环境法与治理项目高级项目主管杨君。
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探索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建立健全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
除了回收环节,光伏产业在生产、建设及运营等环节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推进光伏产业的绿色发展。
潜在污染来自哪些环节
在制造环节,光伏组件的生产通常需要大量能源。如果使用来自高碳能源的电力,就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光伏组件的生产涉及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的使用。此外,生产光伏组件需要的镍、铟、镓等稀有金属,其开采和提炼也可能产生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等。
在建设过程中,大型地面光伏电站的建设对土地的扰动较大,对区域内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联合研究报告指出,光伏电站在运营过程中,需要用水清洗光伏面板以维护性能,在一些干旱地区大量使用地下水或地表水可能会影响附近的生态系统。
光伏组件的回收问题是现阶段亟需应对的重大挑战。我国的光伏产业在2000年前后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光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一般为20~25年。预计在2025年前后,首批光伏组件将陆续退役,从2030年开始,将进入组件报废的密集期,废弃量将显著增加。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面临150万吨退役光伏组件的回收问题。目前,废弃光伏组件主要采取露天堆放、填埋等方式处置,在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的同时,组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从而危害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
已得到国内外重视
国际社会已注意到了可再生能源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问题。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生物多样性咨询服务机构(The Biodiversity Consultancy),以及环境保护组织和能源行业的合作伙伴,共同发布《减缓太阳能和风能产业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指南》,对相关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停产等各环节提出了相关建议,以降低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光伏产业引发的环境问题,我国正在从政策、管理和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光伏组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主管部门制定了《光伏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鼓励企业采取清洁的生产技术。光伏项目建设已被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的规定,总容量大于6兆瓦且接入电压等级不小于10千伏的地面集中光伏电站项目应当依法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其他光伏发电项目应当依法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
山西灵丘县集中式光伏@NRDC
现阶段,我国光伏组件退役数量尚未呈现爆发性增长,光伏组件回收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回收处理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待完善。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从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无害处置等环节加快推进风电、光伏设备的循环利用。生态环境部门也正在牵头编制退役风光发电设备污染环境防治等标准文件。
从全生命周期进行规划
现阶段,我国对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的管理已有相关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原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推出的《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认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明确提出风电规划、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都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篇章,对风电建设的环境问题、拟采取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光伏产业,虽有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规范用地管理的通知,但并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规定。
现有政策虽然要求对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光伏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但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开发、建设和运营阶段,对于结束运营后的环境影响基本没有涉及。此外,光伏项目属于新兴领域,现有评价多沿用生态类环境项目的评价方法,缺乏有针对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南。考虑到光伏组件大规模退役时间的迫近,亟待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对退役回收的要求,建立回收标准和监管认证体系,研究更经济的处理技术,探索切实可行的回收产业商业模式,并完善固废回收利用的政策法规,加强财政税收的支持力度。
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将继续大幅增长。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前进行合理规划,建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环境可持续机制,可以推动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向零污染的方向迈进,使其真正成为对环境友好的绿色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