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加强“一带一路”气候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021-08-20 作者: 段锴

@Corentin Le Leannec on Unsplash  

今年7月,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等国发生了严重洪灾,中国的河南省也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暴雨灾害。这些极端气候事件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风险之一,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一方面,这些“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抵御气候变化相关灾害能力也较弱,一旦风险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生产方式仍较为粗放,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较高,如果不尽快转型为低碳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增长来源,让《巴黎协定》的实现面临更大困难。 

金融机构在对“一带一路”进行投资活动时,如何加强对气候风险的管理,以推动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NRDC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近期发布了报告 《强化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气候风险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金融机构除了面临干旱、洪涝、海平面上升等气候事件引发的物理风险,还需要应对由政策变化、技术革新、投资风向转变和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气候转型风险,这些风险因素会导致企业利润、偿债能力与估值的恶化,从而引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或投资损失。 

研究表明,在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压力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碳排放企业面临较高的贷款违约和资产减值风险。以巴基斯坦的电力行业为例,在考虑了煤电需求下降、碳价上升、新能源价格竞争和融资成本上升等冲击的情况下,在2020-2030年间,气候转型风险可能导致巴基斯坦典型煤电企业贷款的违约概率从2020年的1%上升至2030年的35%左右。研究团队建议金融机构加强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气候风险管理,提高绿色低碳投资比重,逐步退出煤电、油气等高碳领域,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在报告发布会上,来自进出口银行、工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思考。这些金融机构均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并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逐步纳入实际工作中。 

作为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的重要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工商银行率先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了其绿色信贷政策和信用评审体系当中。进出口银行成立了由银行董事、高管组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制定银行绿色金融与风险管理政策。工行是中国首家加入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银行,也是“负责任银行原则”(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的首批签署行之一。工行已将环境和低碳作为绿色投融资信贷分类和例行信用评审的核心指标。工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在今年5月表示,该行将设立逐步退出煤炭融资的路径图和时间表。 

亚投行制定了专门的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指导银行与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可持续性, 并计划到2025年气候融资在批准融资中占比达到50%。亚投行今年还宣布,不再支持任何煤炭有关的投融资活动,并在项目环境社会影响评价、尽职调查中评估建设项目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风险管理措施。 

这些先行者对“一带一路”气候风险的认识以及他们已开展的气候风险管理实践值得推广。但总体而言,管理“一带一路”投资气候风险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金融机构需要评估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建立国别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区别化的绿色投融资策略和措施,科学系统地进行气候风险与机遇管理。同时,考虑到金融机构在气候风险管理中还面临缺乏数据、分析工具等诸多挑战,中国与带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应与金融机构一同努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关于作者

  • 段锴

    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项目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