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引导中外企业积极减污降碳

2021年10月21日

2021年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碳中和研究中心的技术指导下,由IPE、NRDC、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阿拉善SEE珠江项目中心、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 

在论坛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第八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以及全新升级的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显示一批中外企业在积极推动自身和供应链减污降碳。Levi’s 和戴尔分列CITI和CATI榜首,华为和联想分别领跑两个指数的中国内地品牌。 

CITI指数由IPE和NRDC合作开发,是首个评价品牌在华供应链环境管理表现的量化评价体系。为引导企业落实自身的环境和气候责任,IPE在2021年的评价中显著提高了气候治理在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中的权重。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企业气候行动指数研究课题组的技术支持下,IPE还将供应链气候行动SCTI指数全面升级为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旨在推动更多行业、更多类型的企业深度参与中国的双碳行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本期评价,CATI指数首次覆盖58家央企下属上市公司,评价企业数量增加到662家,新纳入企业涉及石化、电力、燃气、有色、钢铁、建材、机械设备、交通、民航、汽车零部件、光伏产业等行业。评价显示,44%的全球参评企业披露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温室气体排放,27%设定并披露了针对范围一和范围二的减排目标。在58家央企上市公司中,78%披露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宝钢股份披露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55%的央企上市公司针对自身运营的温室气体排放采取减排行动。 

尽管如此,本期报告也指出,除领先企业外,大部分参评企业尚未将环境和碳管理延伸至供应链,特别是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尚未推动供应商自主设定减排目标,并通过核算披露持续跟进和推动进展。由于供应链排放是多数品牌企业最大碳足迹所在,缺乏延伸管理,将使得跨国企业难以有效落实其气候承诺,也不利于品牌和供应商应对可能到来的碳边界调节税等风险。 

为此,IPE建议更多在华生产和采购的中外企业提升供应链环境管理和气候治理的力度,携手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在华采购的跨国公司应借助数字科技,推动在华供应商从环境合规做起,切实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逐步将环境和碳管理延伸至自己的供应链,助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双碳目标,完善治理和管理机制,采取切实行动,推进节能减排。大型央企集团尤其应当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测算和披露,设定科学碳目标,从自身减排做起,进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低碳转型。 

2021年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邀请了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的代表,基金会和国内外知名环保组织的负责人,以及12家领先品牌和供应商企业的高管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论坛进行了分享。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中外企业和公益组织围绕30·60目标、双碳战略、企业行动和创新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