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 Perez on Unsplash
2022年9月8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地研究团队与NRDC共同主办了“建设海洋保护地 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线上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分享国内外海洋保护地(MPA)建设以及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探讨进一步扩大中国MPA的挑战和机遇。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宗灵、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行动中心海洋团队主管米娜·艾普斯(Minna Epps)为研讨会致辞。来自中科院、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海洋保护组织等单位的代表等150多人参会。
根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 (IPBES) 2019年发布的报告,受海洋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指标正在迅速恶化,已波及全球近三分之二的海域。扩大并有效地管理目前的MPA网络,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根据IUCN的定义,MPA是一个明确界定的地理空间,通过法律或其它有效方式获得认可、承诺和管理,以实现对自然及其所拥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保育。
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MPA建设是关乎环境和民生的大事。近年来,中国发布了一系列关注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政策,为未来MPA建设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了方向。据《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主要用海区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近年来,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多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高,全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陆岸线均已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
王宗灵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宗灵指出,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近年来出现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衰退的现象,亟需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在MPA建设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了努力,见到了成效。
王宗灵表示,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沿海初步建成了以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相结合的MPA网络体系,为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分享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助力中国MPA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建设中国美丽海洋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张洁清
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强调,扩大并有效管理MPA网络,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与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面临着MPA覆盖面积较少,针对保护热点地区的识别缺少统一方案等挑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米娜·艾普斯
IUCN保护行动中心海洋团队主管米娜·艾普斯赞扬并欢迎中国制定关于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地系统的系列政策。她强调,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多样性,40%的海洋已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仅有3%的海洋未受影响。对海洋生物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过度捕捞、污染和栖息地破坏,而气候变化则加剧了这些威胁。我们今天的排放会对长远的未来产生影响。考虑到海洋对气候的重要调节以及为人类提供的重要服务,保护全球至少30%的海洋是紧迫和重要的。她呼吁各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作出这样的承诺。
今年12月,CBD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大会将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文件“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指导各缔约方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实践,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作为大会主席国,被国际社会给予厚望,期待在中国的领导下能够达成具有雄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在保护目标的讨论中,海洋30目标是备受瞩目的议题之一。海洋30目标就是到2030年要保护全球至少30%的海洋。
在上午的会议上,专家们探讨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核心议题,包括应对2020年后海洋生多保护目标面临的挑战、MPA的政策与法律支持、海洋保护的目标及国际案例、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识别与保护等。
丽莎·斯皮尔
NRDC国际海洋项目主任丽莎·斯皮尔(Lisa Speer)表示,我们期望通过建立有效的MPA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并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大量科学研究均支持设立海洋30目标。除了保护的面积,保护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海草床、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是可以捕获碳的。包含这些生态系统的MPA有助于固碳,而减少碳排放又可以减少海洋面临的威胁。全球海洋保护目标的设立,除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也要兼顾气候、社会与经济等多重效益。
克尔斯滕·格罗德·科尔维特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副教授克尔斯滕·格罗德·科尔维特(Kirsten Grorud-Colvert)博士介绍了MPA的四种保护级别,包括最低限度保护、轻度保护、高度保护和完全保护。后两种级别(即高度保护和完全保护的MPA)能够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增强气候韧性。 科尔维特还介绍了一些MPA的最佳国际实践,包括墨西哥、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的MPA。这些MPA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并为当地带来了渔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她表示,科学研究强烈支持通过设立高度或完全保护的MPA来保护海洋,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应对气候变化。目前MPA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1%,其中仅2.4%的海洋处在高度保护和完全保护的MPA中。
郭寅峰
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首席专家郭寅峰分享了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进程、挑战以及国际上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念的中国实践经验。他指出,各缔约方仍在磋商中的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在内的全球目标需要兼具雄心与务实。MPA的目标是21个行动目标之一,扩大保护地面积和质量是各方期望实现的转型性变革的一个部分,大海洋生态系统治理、海岸带综合管理等理念所采用的生态系统方法是系统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物种外来入侵等威胁的最有效的方案。
李淑芸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李淑芸梳理并分享了MPA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她强调,建设MPA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和最有效方式之一。以前MPA的许多相关工作,如选划、规划和管理等,大多依靠法规或部门规章开展,有时缺乏法律支撑。机构改革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强了相关法律政策顶层设计,积极健全MPA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她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在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领域的立法机会,更多地融入MPA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条款,从法律层面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撑。
黄艺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深圳研究院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黄艺表示,针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应该考虑物种丰富度、海洋生物特性、珍稀濒危等级等方面。海洋生多保护热点地区划分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我们对海洋的真正了解很少。此外,针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研究总量不多,但对这些热点地区的识别有助于MPA的科学选化。生物多样性、食物供应量、碳储存能力这三类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可以通过保护实现协同增效。达到多目标共赢,需要借助人类的智慧、通过协商谈判,确保生物多样性热点海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满足另外两个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