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周雅婧、潘支明。
@Robert Ruggiero on Unsplash
发展城市慢行交通,鼓励居民在中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模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城市双碳目标的实现,还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改善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过去十年,北京市采取了多项举措推动城市慢行环境的提升。“十二五”时期,为解决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持续增长带来的交通拥堵等问题,北京市将“着力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列为交通发展的八项任务之一,持续对步行道、自行车道进行优化升级。“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在各级规划文件中明确优先建设慢行交通的总体方向。2019年底更是首次提出了“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并连续出台了包括《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慢行交通品质提升规划》等规划方案与慢行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到技术规范全面推动北京市慢行系统的建设。
全市城市慢行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以二环路慢行改造为例,改造后非机动车道从两米扩宽至三米,辅路非机动车道的通行效率提高了25%,步行和骑行更顺畅。随着慢行环境的改善,北京市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2021年北京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已达47.8%,步行和骑行逐渐成为居民出行的优先选择。
NRDC《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对北京市的评估也印证了这一变化。在2014年首次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中,北京市的得分并不理想。为此,北京市交委主动与NRDC联系,沟通改进慢行交通的经验。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市政府对城市街道进行的一系列改善升级措施卓有成效。2021年,在NRDC对45个城市近年街道步行设施改善情况的评估中,北京市排名第一。
请居民为慢行交通体验打分
“路”好是提高市民慢行出行比例的基础,因此,NRDC过去在慢行交通上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街道的硬件设施条件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居民作为街道的使用主体,他们的感受和实际体验也对推动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街道硬件设施改善的情况下,居民的实际体验如何,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和影响因素?带着这样的问题,NRDC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展开合作,选择北京市城六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了解居民对慢行环境的体验感受、探究居民慢行通勤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未来城市慢行环境的建设和慢行交通的宣传推广提供参考。
研究团队收集了居民对北京市慢行街道环境的意见,了解了居民对慢行交通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并对影响居民慢行出行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历时半年,共收集城六区居民调查问卷样本900份,采集深度访谈样本90份。结合NRDC过去的研究,研究团队总结出以下四点发现:
一、好评:路权和路况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归还步行、骑行路权,保障慢行出行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拓宽步道和增加行人过街安全岛等。在本次调研中,80%以上的受访者对于机非隔离设施、独立自行车道、步道及自行车道平整度情况表示满意。75%以上的受访者对于过街设施、夜间照明设施等表示满意。居民对于街道设施环境的满意度反映了硬件设施的改善的确是有效的改善。
二、差评:占道和逆行
尽管受访者对于街道设施环境普遍表示满意,但超六成受访者反映了步道上有障碍物,自行车道、步道存在违法占用的情况,以及自行车道存在逆行等情况。结合研究团队对居民出行意愿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占道、逆行这些慢行出行的安全隐患不仅仅影响了居民的慢行体验,也是制约居民践行慢行出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采取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认知,并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措施,减少占道和逆行的现象。
三、慢行动力:安全和便利
过半的受访者认同慢行交通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慢行交通经济性和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感到认可的受访者比例也比较高。然而研究发现,认可慢行交通对健康、经济、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并不能显著影响居民慢行出行意愿。相反,慢行交通更为便利、安全的认知对受访者慢行出行意愿的影响是慢行交通经济性和环保重要性的四倍。也就是说,尽管更多居民看到了慢行交通在省钱和健康方面的好处,但这两个好处对于居民选择慢行出行的吸引力并不大。而一旦他们感受到了慢行出行的安全和便利,则更可能选择慢行出行。
四、新动力:线下体验活动
超六成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参与线下步行、骑行体验活动的意愿。结合这一现象,在深度访谈过程中,研究团队与受访者就线下活动展开了对话。受访者了解的线下活动主要分为两类:社区、街道、单位、学校开展的骑行与健步走活动,和骑行俱乐部组织的社群活动。前一类的活动地点较为单一,以奥森居多。尽管这种活动广受好评,但对增进受访者对北京市整体慢行环境的了解、践行慢行通勤并没有太大帮助。后一类骑行活动一般安排的地点都距离受访者的生活范围较远,且骑行距离较长,受限于自身的时间安排和身体考量,很难参加。
研究还发现,对于北京市在过去几年重点打造的慢行道路建设项目,如二环路、西单东单南北大街延长线、平安大街、京藏高速公路辅路等慢行系统改造等,一些受访者对此缺乏了解。未来,随着改造项目被更多地“看到“,也将更好地促进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
如何让更多居民爱上慢行交通
为了持续提升慢行交通的吸引力,实现到2035年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目标,我们建议北京市可以从硬件设施建设和宣传引导方面入手。在硬件设施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安全性的保障、提高慢行出行和换乘的便捷性,将更有利于提升居民慢行出行的比例。
在宣传方面,现阶段北京市对于慢行交通的宣传多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出发,确实对居民的认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慢行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的宣传,有望进一步提高慢行交通比例。部分居民因为“费时且不安全”的刻板印象不愿选择慢行出行。但实际上,北京市慢行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早晚高峰期间,往往慢行出行反而比机动车出行更省时。要通过宣传,帮助大家形成“慢行不慢且安全”的新观念。
此外,为了帮助居民更好地了解北京市慢行系统的改造项目,提高慢行出行率,可以多管齐下,在建设、宣传之余,支持发展线下体验活动,帮助骑行俱乐部等民间组织和社区街道等在新的慢行建设项目地点进行健步、骑行活动,引导居民实地感受北京市整体慢行环境的变化,推动居民出行行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