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煤治理:2035年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可望超80%

2022-11-18 作者: 艾濛

本文原载于财新网,经授权转载,作者系NRDC气候与能源项目主管艾濛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 。

@Bence Balla Schottner on Unsplash  

散煤使用主要集中在供暖季。散煤燃烧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是造成冬季重污染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能够在保障民生的情况下压减散煤消费、实现绿色低碳供热,受到广泛关注。NRDC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1])认为,农村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农村散煤治理的长期方向。到2035年,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有望达到80%以上。

减少民用散煤有两大方向,一是清洁取暖,即用电力、天然气、工业余热或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的散煤焚烧;二是农村建筑节能,即通过提升农村建筑的能效来减少散煤的使用。农村建筑节能可直接减少15%至30%的散煤消费。

清洁取暖可以从源头减少散煤的利用空间,是民用散煤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双碳”目标下,与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供暖相比,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取暖意义更为重大。近期,乡村清洁能源建设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包括《“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等多项“十四五”规划文件和《关于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等中央政策文件中都提出要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由此可见,农村用能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生产和利用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可再生能源供暖潜力很大,远超北方城镇的供暖需求。近年来,各地通过开展试点示范、财政补贴等方式推进可再生能源供暖,已形成一定基础。据《报告》估算,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约为19.46亿平方米,以地热和生物质供暖为主。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供暖支持政策、经济性以及疫情影响等诸多因素,预计2025年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可达25亿平方米,仍以地热供暖、生物质供暖为主,并有少量风光供暖。

如果考虑2025年后在现状基础上可再生能源供暖成本的加速下降以及“双碳“目标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推动作用,则2030年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将达到45亿平方米,2035年将达到60亿平方米。届时,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农村能源体系可基本形成,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占比可达80%以上,且我国民用领域的散烧煤炭和传统生物质基本归零。

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可带来环境、气候、健康、产业和经济等多重收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包括可再生能源供暖在内的农村清洁取暖是对全国、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改善贡献最大的措施,分别占减排总贡献的26%、39%和35%。

另据《报告》预测,在2020至2035年间,推广农村可再生供暖可累计减少北方地区十五个省市总致病例数221.6万例。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可带动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低碳转型和能源革命,并推动新兴产业的成长,是确保乡村振兴以及“双碳”目标能够如期实现的重要支撑。

虽有诸多好处,但农村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发展需要系统性的支持政策,包括整体规划、科技研发、标准制定、财税金融等方面,但目前支持可再生能源供暖的政策尚不完善。

  1. 缺少对生物质供暖的明确支持政策,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禁止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供暖;

  2. 许多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在中央预算资金内并没有单列条目,导致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

  3. 可再生能源供暖相关的技术标准制定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标准体系不完善;

  4. 缺少对可再生能源减污降碳的激励机制;

  5. 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与建筑节能及其他能源利用协同的耦合性技术尚待进一步研发和完善;

  6. 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当地产业发展的结合,以及农村生活与生产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需要系统化的建设和运营方案。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发力,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体系。

  • 在顶层设计上,要将农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村庄发展规划,强化农村清洁取暖能源供应保障机制,并与发展农村建筑能效提升相结合。同时,要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能划分,加强部门联动。

  • 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用能需求,因地制宜研发区域差异化的农村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合理布局可再生能源供暖项目。例如东北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且需要供暖的时间长,可重点发展生物质和地热供暖;而华北地区太阳能资源较好,冬季室外温度相比东北地区高一些,则可在推广生物质、地热供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太阳能供暖方案。

  • 在财政支持上,要完善补贴标准和相关政策,优先保障清洁取暖资金,提高中央资金的带动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要将清洁取暖资金作为“保民生”资金予以优先保障。

  • 要完善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市场机制,借助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高项目经济性,并推动清洁取暖项目进入碳交易,通过碳交易的收益弥补部分清洁取暖支出的增长。

当然,以上问题的解决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农村短期内应坚持温暖过冬的底线,加快电能替代,加快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多能互补模式创新,积极稳妥推进清洁取暖。“十五五”时期和“十六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将进一步替代天然气以及多能互补模式中的其他传统能源利用,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占绝对优势的绿色低碳供暖格局。 

注释:

 [1] 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2.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2022.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