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气候友好型银行国际研讨会: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是气候投融资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2年12月10日

@freepik 

气候投融资是上个月在埃及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的重点议题之一。气候资金问题被认为是确保各项气候应对措施“落地、及时并规模化”实施的关键。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气候投融资引导和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气候减缓和适应领域,同时为产业结构化转型提供重要推动力。气候投融资的落实和发展壮大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中,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友好型银行的建设将为气候投融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2月10日,NRDC支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举办了第三届气候友好型银行国际研讨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高,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致辞。 

李高指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高效的融资机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落实COP27相关决议的关键。他表示,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气候投融资的工作。一是推动地方建立本区域的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确保入库项目的质量,打造气候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平台。二是指导地方加强相关项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三是鼓励试点地方加快培育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评价,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基于碳减排量的创新投融资工具和服务模式。四是支持试点地方强化企业和金融机构能力建设,以制订气候投融资相关标准为抓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决策与投融资活动。五是鼓励试点地方积极开拓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实践和经验,引导更多的国际资金投入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 

叶燕斐表示,作为监管部门,银保监会引导银行业保险机构通过气候投融资来调整和完善金融资产的结构,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银保监会今年发布了第三版绿色金融指引,目标是最终实现资产端的碳中和及运营端的碳中和。在中央以及生态环境部的助推下,绿色金融资产不但发展势头猛而且资产质量比较高。但仍存在制约绿色金融发展的因素,包括市场机制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及能源价格没有完全理顺等问题。为加速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加快促进资源减排市场和碳减排市场的发展,以及加强气候投融资,做好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工作。如果将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和项目库紧密连接,将给企业和金融机构释放强烈的减排信号。同时,建议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加强支持气候友好型银行保险机构建设,完善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不仅面向国内银行保险机构,也可以面向全球性机构,比如评价发达国家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承诺的落实情况,发挥国际引领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頲指出,金融机构是开展气候投融资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气候行动的最佳杠杆。他表示,气候友好型金融机构应由政府的科学监管、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的专业鉴证驱动,系统培育建设公司气候治理体系、气候投融资业务体系、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和气候效益影响评估体系。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首席专家谢飞表示,资金议题是COP27大会核心议题。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私营部门气候资金的不确定性大,稳定的公共资金引导不可或缺。研究表明,2021年,80%的私营部门基础设施投资资金进入高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仅占20%。谢飞指出,标准化PPP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加强公共资金对私营资金的带动作用,促进项目的准备、采购、建设和运营,同时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技术、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强项目识别与准备,完善金融机构服务和产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统计等方法,PPP模式在为气候投融资带来资金的同时也为相关项目的质量带来系统性提升。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从三个方面展望了商业银行的气候转型。首先,能源领域向净零排放转型是决定碳中和的关键,需要商业银行持续加大投入。第二,ESG评价应聚焦公正转型,更多考虑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第三,完善的碳核算方法是落实金融机构气候友好型承诺的科学基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组织银行团队负责人Simone Dettling表示,中国现有22家银行签署了《负责任银行原则》。签署该原则意味着银行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应能推动实现全球和本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遵循全球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负责任银行原则》要求银行了解其自身价值,理解自身业务以及其贷款组合对关键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影响,支持客户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将气候友好的理念融入内部治理、工作职责和薪酬机制当中,并向股东、监管方、政策制定者、客户、投资方以及社会阐明银行将如何提升自身影响,如何推动实现重要社会目标。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副秘书长、中节能衡准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原指出,为深度参与气候投融资发展,金融机构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环境与气候信息披露,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并提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而实践经验表明,金融机构深入开展相关业务时往往面临气候数据收集难,环境信息掌握不对称以及标准不统一、科技赋能不足等问题。针对金融机构参与气候投融资的堵点、难点,中节能衡准积极开发气候投融资综合赋能平台,加强各市场主体的高质量联通,促进气候项目、技术与资金的对接,增强碳资产与碳金融产品的有效结合,汇集气候投融资政策和智慧力量,为气候投融资发展打造一站式赋能平台。 

中国银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段忠辉表示气候友好型银行建设是中国银行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银行提出一体两翼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结合中国银行国际化、综合化的优势在全球范围提供全面性综合金融服务。下一步,中国银行将围绕绿色+科技,绿色+普惠,绿色金融和绿色+转型三方面协同发力,加速自身绿色转型进程。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谭清良表示,深圳作为中国首批气候投融资的试点之一,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工作开展探索。第一,完善顶层设计。深圳市出台气候投融资改革方案,作为深圳市碳达峰,碳中和,1+N顶层设计文件配套的文件体系之一。深圳市2021年还出台了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提出了完善气候投融资机制,拓宽气候项目的融资渠道。第二,高标准推进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建设,拓宽项目征集渠道,完善项目评价分析机制运作,确保入库项目减排低碳方面通过检验测试,并制定动态化管理方案。第三,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和入库项目进行衔接。第四,积极争取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积极探索运用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制度增加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投资。 

法国兴业银行政府事务总监、战略参事刘冉表示,法国兴业银行设定了未来3年在能源转型领域投资翻番的目标。法兴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从三个维度支持能源转型的工作:首先是通过信贷投放弥补相关企业的转型资金缺口;第二,运用ABS、债券、发债、绿色挂钩的股市投资以及战略咨询等产品和服务对客户给予支持;第三,碳排交易市场是气候投资试点的重要话题,也是法兴银行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她提议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应加深合作和学习,共同助力“双碳”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