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津会议——喜忧参半 前途光明

2010-10-07 作者: 杰克·施密特

天津会议是工作组谈判会议,虽不同于缔约方大会有需要取得某种成果的压力,但作为通往今年年底坎昆气候会议的最后一站天津会议还是被国际社会赋予了一些期待。大会接近尾声,天津会议是否取得了一些成效?有哪些喜或忧呢?

喜:

各国没有忘记哥本哈根会议上的承诺——减排并向发展中国提供资金支持。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80%以上的国家作出了具体承诺,以减少排放。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这些主要国家通过颁布政策和实施方案为减排做出了切实努力。

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毁林排放、采用清洁能源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方面,谈判取得了进展,代表们达成了共识。虽然在这些问题上主要国家间仍存在一些分歧,但与我们在坎昆会议上需要解决的其它问题相比,不和谐之音微弱,而非振聋发聩。

经验表明,谈判越到尾声产生的成效可能越惊人。让我们期待天津会议结束之时,各国代表都发出明确信号—-他们希望在坎昆就诸多气候变化相关问题达成共识。

忧:

各国代表偏好谈程序,而避谈需要达成一致的实质性问题。每当我们在谈判中为程序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这实际上是个不好的信号。这意味着各国试图找借口来阻挠在某些特定议题上达成共识。我得知各国代表花了大量精力来讨论“如何组织讨论”。本来是应该试图解开关键障碍的良机,一些国家却用来在彼此面前堆积更多的障碍。不幸的是,如果各国不在天津有所进展,那么在坎昆达成协议的机会非常有限。

关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