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充分理由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

2018-12-08 作者: 杨富强

在2018年11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强调,中国国内努力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也会把这些做法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认真地实行,努力实现绿色、低碳的“一带一路”。虽然距离这一愿景的实现还任重道远,但中国显然有充分的理由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而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联合国前任秘书长潘基文说过,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边界。如果其他国家碳排放增加,加剧气候变化,中国也将与其他国家一样承受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符合中国的自身利益。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效提升有助于中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国际声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国和出口商,中国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促使全球光伏发电的成本大幅降低。另外,中国在能效提升方面也领先世界。中国愿意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专业知识和最佳实践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解振华表示,“中国国内努力走了这样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我们也会把中国的这些做法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认真地实行,不走或者少走过去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当中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道路。我们吃了这个亏,我们不希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中国会努力地把‘一带一路’变成绿色的、低碳的。”

中国的经验表明,应对气候变化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的目标相冲突,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还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益。一些国家担心应对气候变化会不利于经济发展,但解振华指出,中国的经验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几乎翻了一倍,有1.7亿人摆脱了贫困。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创造了世界上最多的就业机会,2017年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就业人数将近400万。中国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带来了巨大的协同效益,包括污染减少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些成功经验都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

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这需要中国和东道国的共同努力:中国需要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完善海外投资的相关政策,而东道国则需要推动实施更强有力的清洁能源政策和环保政策,为中国和其他国家投资清洁能源提供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具体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1.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规划中开展电力综合资源规划(即国别电力综合资源战略规划Integrated Resource Strategic Planning, IRSP),在规划阶段尽可能多地引入可再生能源并关注能效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参考国际最佳实践经验。例如,通过IRSP对电力供应侧资源、需求侧管理和各种节能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这样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可以建立安全、高效、经济、实用和低碳的电力系统。

2. 重视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例如,东盟国家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风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越南、老挝、泰国和及部分沿海地区,其中越南的资源最为丰富。东盟国家的太阳能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大多数地区的太阳能辐射总量大于1750 kWh/m2。凭借自身优越的资源禀赋,东盟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天然优势。

3. 强化可再生能源政策扶持力度。上网电价(FiT)等优惠政策可吸引更多资金投向可再生能源推动其发展。虽然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出台相应的电价、税收、补贴等政策来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但许多政策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大,不足以打动投资者。

4. 做出明智决策,避免高污染和高碳锁定效应。虽然建设燃煤电厂看上去是成本低廉的选择,但实际上,燃煤电厂对环境、气候以及公众健康造成了远超其成本的巨大负面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致力于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能效的提升来减少此类影响。 

5. 借力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不仅能促使更多资金流向清洁能源,还能遏制对高污染、高排碳产业的投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将绿色金融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同时,在考量哪些项目(施工中与竣工后)应该获得融资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时,应对其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进行评估。此外,为确保项目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还应完善环境信息的披露工作。

实现“一带一路”的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中国和东道国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更高的项目标准、营造更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能效提升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推动绿色低碳项目的落地。中国和东道国可以从中获取巨大收益,包括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并增加就业机会。          

关于作者

×